一岁货声“硬面饼饼”注云:“子儿饼饼、双喜字加糖、硬面镯 子、咸螺蛳转、油酥烧饼、鞋底子鱼、五福捧寿、奶油饼饼,有担笼, 有握筐者,有带卖白糖麻花、芝麻馓子者,通年夜间卖,晓归早睡, 午后烙”。 燕都小食品杂咏硬面饽饽云:“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 窗。居然硬面传清教,惊破鸳鸯梦一双”。注曰:“硬面饽饽,即火烙饼饵之类,惟多于夜间 售卖为可异耳”。 硬面饽饽:在北平,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凄凉而深长的吆喝,扰人清梦,那便是卖硬面饽饽的小贩的叫卖声。一般人差 不多既不爱听这种声音,也不爱吃这种饽饽,因为牠实在太淡而无味 了。“饽饽”是北平话,意即“点心。”硬面饽饽,就是用面粉制成的 一种点心。这种点心因形状之不同,又有“镯子,”“凸盖,”“馓子,” “白糖饽饽,”“红糖饽饽”等名目,但其不好吃则一也。买牠的人, 多半是吸鸦片的人或五更饥的患者,半夜两三点钟,家中既没吃的, 街上又无处可买,不得已而买牠聊以充饥。(北平的巷头小吃)馒头 一岁货声:“约斤馒头”注云:“挑圆笼或背筐,三角馒首,大小论斤”。 又:“白糖儿馒头,繐子油、韭菜馅㖻”,注云:“背筐盖布,高装 馒首,脂油方餔、千层饼、繐子油、韭菜馅子、攒馅倭瓜、随时包 子”。(以上见二月条)
北京卖馒头的向分两种:有软面馒头,硬面馒头的分别。软面馒 头,是在蒸锅铺卖,捏出个尖儿来,点上个红点儿,就叫寿桃,不但 不够分两,而且连对成熟也没有,净为生日满月,好去寃人,到了年 底,更生更小啦,核计起来,总得一吊多一斤。要说硬面馒头,有作 房,都是南冀州人所干,背着筐子,下街吆喝,每斤面不过用四两水, 比较蒸锅铺虽粗,可是公道些。(燕市积弊)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每年秋冬之季,有售此种。法以白水煮羊头,切成薄片, 以盐末洒肉上。又兼卖羊蹄筋、羊蹄、羊眼、羊脑之类,味鲜不腻。(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燕都小食品杂咏爱窝窝云:“白粘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 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注曰:“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 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色之馅,用面粉团成圆球, 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艾窝窝及凉糕:两者都是用熟糯米加豆沙或芝麻馅制成的凉食, 不过艾窝窝是圆形的,如圆宵,而凉糕则是方形的而已。贩者多用小 车;季节则为旧历正月至五月。(北平的巷头小吃)(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各班艳姝,应召侑觞,能歌者例歌一阕,皮簧秦腔,崑弋大鼓, 时调俚曲,靡不尽有。为之司管弦者,名曰邬师。一曲既罢,给以银 饼一枚,但双乐并奏,则给资倍増。此款入橐,邬师与姬,各得其半。
盖此中恒例,雏姬学歌,例不给赀,学就应征,半资相给,以酬其劳。 顾亦有全数以给邬师者,则素性阔绰,原不斤斤于此也。(以上京华 春梦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孔尚任肩上舞行注:“燕儿靓妆,能在肩上舞”。(孔东塘集) 说白说 夏五月正阳门看做戏法,与说白说的喜怒哀乐之发,亵狎诡怪之状,皆有一般真恳气象,所以动人,以是益信不诚无物。(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明代勾阑,皆在东城,故有勾阑本司之名。至本朝裁教坊,其地 尽改民居, 即迤南之泡子河一带,所谓昔之歌舞场者,亦不可问, 而正阳门外以西,则改为花柳之窟矣。未几,西四牌楼左近,复变歌 吹之林,始只砖塔胡同寥寥数家,继则方以类聚,日变逾多,今则闾 阎扑地,歌吹沸天,金张少年,联骑结驷,挥金如土,殆不下汴京之 瓦子勾阑也。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元旦至五日,初无屠炙,初六日始有卖物者。《燕京杂记》(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二月初二日,各宫门撤出所安彩妆。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 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是月,分菊花、牡丹。凡花 木之窖藏者,开隙放风。清明之前,收藏貂鼠帽套风领、狐狸等皮衣。 食河豚,饮芦芽汤以解其热。各家煮过夏之酒。此时吃鲊,名曰“桃 花鲊”也。《酌中志》
二月二日,因荐韮之余,家各为荤素饼啖,以油烹而食之,曰“薰 虫儿”。十五日曰“花朝”,小青缀树,花信始传,市所卖花,出自窖 藏,已烂熳矣。《康熙大兴县志》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卖扒糕的(以乔麦面为糊,凉之成糕,拌酱油醋食之),吆喝声, “筋豆酸辣来……一大盌来……,一大一盌来……两块来(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菠菜、南中亦于冬月蕃生,然细而瘠,仅长二三寸,即已渐老。 北方所产肥大,自冬至春,正甘美,春暮,殆高二尺矣,于凉燥处干 之,亦绝似南方菜花头。(食味杂咏注)
北京的干菠菜,都是四乡人卖,量道路的远近,定价值的高低, 大半是越近越贵,越远越贱,别看买卖儿不大,从中也有毛病,凡是 带着黄土,全都打了绺儿的,才是地道干菠菜哪,要是干干净净,挺 支楞,就是泡过水的。更有一个风俗,说起来可笑,不差甚么的人家 儿,都要晾点儿干的,(老本京的规矩),必得第二年正月,拏他包饺 子,所为又苦又涩好费油,细想怎么个好法呢?不过吃个尘土味儿吧 咧,并且晾他还得找阴凉儿,一晒就不绿啦。(燕市积弊)(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都门杂咏汇丰斋山楂蜜糕诗:“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 丰,色比胭脂甜若蜜,鲜醒消食有兼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诸伶虽服饰僭拟,小帽俱用红骽,独大帽仍用矮梁,外褂仍用元 青,至行褂则大半石青矣。各衙门惟供事入署当直,衣石青外套,此 外凡部寺、经承、书吏、 库丁、及番子、头目,概用元青外褂,至皂 隶禁卒,则袍褂并穿青色,此亦饩羊仅存矣。 伶人仆从,外服俱用元青,又例不着靴。(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