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民风民俗
全部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又:“成群结伴跑明窑,(妓之至贱者如金鱼池,青厂,四里园东, 地坛夹道等处,皆曰跑窑子)。魑魅当门任所睄,最怕门楼官砌后,(禁止此辈,恐不能逐尽,往往官砌其门,故京师以砌门楼为戏言)。 金鱼池畔影萧萧”。 

道光都门杂咏金鱼池云:“金渔池畔看婆娘,心急翻疑曲巷长,忽 遇熟人如不识,几回相见几回忙”。(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近日酒人登座,必先属曰全城带票。盖全城凤记陈醖最佳, 来酤者以一纸署酒价,幂壶口,俾持归为验,故曰带票(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行使便元铜五色无穷一朝落无 人要,卷空拿饿不充。(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十三日进刀马于关帝庙,刀以铁,其重八十觔,纸马高二丈,鞍 鞯绣文,辔衔金色,旗鼓头踏导之。《帝京景物略》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妇女嫁外方人为妻妾者,初看时以美者出拜,及临娶,以丑者易之,名曰“戳包儿。”过门信宿,盗其所有逃去者,名曰“拏殃 儿。”(以上菽园杂记〕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饥寒交迫苦难名,况乃钱粮放四成,欲效首阳殊未得,旗 人都作小营生”。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卖扒糕的(以乔麦面为糊,凉之成糕,拌酱油醋食之),吆喝声,筋豆酸辣来……一大盌来……,一大一盌来……两块来(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幽州岁不登,人以枣椹为粮,谷一石十万钱。(汉末英雄记)(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脂麻酱注云:“炒脂麻熟时加水磨成酱,香润有味,以调肴蔬, 清而且腴,又以沸汤冲之当茶,最宜冬日,名脂麻茶,以和茗饮,亦 ”。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臭豆腐,南人多嗜此,北人则否。(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厨作绿豆粥,工而速办。(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汤爆肚云:“入汤顷刻便微温,佐料齐全酒一樽。齿钝未能都 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注云:“以小方块之生羊肚,入汤锅中,顷 刻取出,谓之汤爆肚,以酱油、葱、醋、麻酱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 经煮熟,自成极硬脆之品,食之者无法嚼烂,只整吞而已”。(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燕都小食品杂咏爱窝窝云:“白粘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 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注曰:“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 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色之馅,用面粉团成圆球, 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艾窝窝及凉糕:两者都是用熟糯米加豆沙或芝麻馅制成的凉食, 不过艾窝窝是圆形的,如圆宵,而凉糕则是方形的而已。贩者多用小 车;季节则为旧历正月至五月。(北平的巷头小吃)(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贫家妇女满胡同,蓝布衫名一裹穷,斜戴凉簪歪挽髻,清 晨大半髪蓬蓬”。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余少时见士大夫燕居皆冠便帽,其制如暖帽而窄其檐,上用红片 锦或石青色,缘以卧云如葵花式,绒顶用红结顶,后垂红缦尺余,无 老少贵贱皆冠之,惟老翁夏日畏早凉,用青缎缝纫,衬凉帽下,如今 帽头状,初不以为燕服也。至于毡帽,尚沿明式,皆农夫市贩之服, 人皆贱之。近十余年,盛行帽头,蟠金线组绣其上,至有用明珠宝石 嵌者,如古弁制,惟顶用红绒结顶稍异耳,士大夫皆冠之,春秋间徜 佯市衢,欲求一红缨缀冠者未易见。至毡帽则以细毯为之,檐用紫黑 色,或有缀金线蟠龙为饰者,非复往日朴素,为士大夫冬日之燕服, 往日便帽之制,不复睹矣。(以上《啸亭续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今世妇人,上衣下裙;旗籍妇人,则深衣曳地而不裙。《萝藦亭札记》 满俗妇人衣皆连裳,不分上下,此古制也。古人男子有裳,妇人无裳,盖正如是。至于妇人礼服,补褂之外,又有所谓八团者,以绣 或缂丝为彩团八,缀之于褂,为新妇之服。《天咫偶闻》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郊外香车锦作帏,顺城门下马争飞;独怜贫女无颜色,拾 得残蔬首戴归”。(以上聪山集) 盛夏时有跑热车之戏,贵介公子,疾驰为乐,以骏马驾轻车,使 仆夫痛棰之,瞬息百里,猝不及避者立毙于道。《燕京杂记》 京都竹枝词:“意气扬扬坐热车,逢人便碰势堪夸,一朝遇着吃 生米,(性傲而不肯吃人者,京师谓之吃生米)。充发还须扛大枷”。(见市井门) 都门竹枝词: “义兴天德厌喧哗,小有余芳问酒家,不是春光 解领略,南西门外跑飞车”。 道光都门杂咏南顶诗云:“南城一出最无涯,倦眼时醒眺望赊, 多少少年归去晚,天桥一路跑飞车”。(道光都门纪略) 梁绍壬燕台小乐府跑热车云:“雷声砉砉长安街,九逵大路扬尘 霾,忽然到眼疾如驶,奇肱之车飞而来。车中之人美如玉,锦带吴钩 新结束,车旁之仆秀且明,窄襟秃袖双貂缨。执鞭者如齐越石,意气 骄人殊自得,此时可有阖门妻,窥见夫郎好颜色?试问轿蹄尔许忙, 来从何处去何方?却由罗绮开筵地,会向氍毹选色场。色围香阵销魂剧,镇日笙歌喧不绝,锦上焚花火里蛾,此车亦复因人热。热场热客 自营营,冷眼看花褦襶行,直为炎官效奔走,非关汗马博功名。缁尘 我亦驰驱客,敝车代步聊栖息,相看肥马气扬扬,自笑蹇驴行得得。 若风从,若云从,骋而先者毛羽丰,真不愧车如流水马如龙。为鸡口, 为牛后,跂而及者牛马走,未免叹车如鸡栖马如狗”。(燕台集) 都门杂咏跑车诗云:“路过天桥石道傍,朱轮绣幰气扬扬,群殴 多为开车急,狗血喷头闹一场”。(同治都门纪略) 光绪都门纪略女子跑车诗云:“驰骋香车石道旁,女儿也自意扬 扬,催鞭赶过天桥去,鬟髻都成堕马妆”。(见时尚门) 天桥南北,地最宏敞,贾人趁墟之货,每日云集,更有金张少年, 扶风豪士,夕阳未下。黄尘正繁,轮雷乍惊,驹电交掣,飘风一过, 忽已远逝,洛阳青门之犊,不足斗其捷也,而仲夏南顶之游,驰骋尤 众。《天咫偶闻》 马车飞行,迅如疾电,车铃一响,已到眼前,每见撞倒行人,不 顾径去。(京华百二竹枝词注) 燕市少年,好夸身手,有于车四面之玻窗,増前后左右为十三方 者,曰“十三太保”。自坐车辕,御骏骡,驰逐天桥一带,曰“跑车”。 竞技争先,而不失整暇之态,以表示其倜傥不群。(旧都文物略)(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都竹枝词:“乘舟二闸(即惠通河之庆丰闸也)。欲幽探,食小 鱼汤味亦甘;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 城东卷地黄埃,一过大通桥,见水,顿觉心旷神怡,故二闸泛舟, 都人目为胜游之一。 二闸一带,清流萦碧,杂树连青,间以公主山林,颇饶逸致,以 故春秋佳日,都人士每往游焉。 都门好,二闸泛渔船,浦口草深凫雁乱,矶头水浅鹭鸶眠,一棹 夕阳烟。 都门鲜作泛舟游,盖御河湮塞,未能鼓枻自如。惟暮春之际,竞 传逛二闸。二闸在安定门外二里许,运河之通道也。小舟三两,舣岸 相待,游人投之钱,即款乃行,至三闸而止。好事者携花载酒,驾言 出游,维彼舟子,视掷果之车一至,争招招焉。都城昆明湖长河,例禁泛舟,十刹海仅有踏藕船,小不堪泛,二 闸遂为游人荟萃之所。自五月朔至七月望,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 人疑在秦淮河上。内城例自齐化门外登舟,至东便门易舟,至通惠闸; 外城则自东便门外登舟。其舟或买之竟日,到处流连,或旦往夕还, 一随人意。午饭必于闸上酒肆,小饮既酣,或征歌板,或阅水嬉,豪 者不难挥霍万钱。夕阳既下,萧鼓中流,连骑归来,争门竞入,此亦 一小销金锅也。北平俗曲逛二闸云:“这佳人城中懒看繁华景,芳心儿惟望把郊 原景物酬。命仆从前往渡头将船雇,买了些爆竹花鸭作乐游。带了些 美干鲜果品,预备着对景开怀遣兴幽。众家人船中陈设多齐整,这佳人香车慢下弃岸登舟。丫环连忙铺下坐褥,佳人坐定吩咐开舟。不多 时清风阵阵吹人面,仿佛身从镜内游。真可喜新晴一派清凉景,远望 郊原豁倦眸。傍岸野花香气放,沿堤杨柳翠烟浮。迢迢载米船来重, 款款寻泥燕子幽。观不尽水秀山青天然古画,真正是「山外青山楼外 楼。」三忠祠选胜人来争唤酒,得月轩叫会生喧过波头。弦管嘈杂三 槐板,笙歌宛转韵偏幽。柳阴时看垂钧客,花间笑语踏青畴。这佳人 画舫已过荷花沼,观不尽碧叶接天霞色浮。又只见两岸高桅排燕翅, 见船家拽缆停舟到渡头。寻茶社雅座偏宜如意馆,近水滨料看相对望 东楼。这佳人斜倚栏杆观佳景,一望山河爽二眸。又只见几个儿童浮 水面,盼望着下水摸钱把客兴留。这佳人彩扇轻摇消酷暑,词冰雪藕 要笑竹楼。不多时夕阳欲下催归棹,两岸边蝉韵悠扬绿树头。渡头前 从新复把香车上,前后围随进了皇洲”。朝阳门外东南二里许,小桥架石,地亦清幽,为节制水流之地, 名曰庆丰闸,俗称二闸。水声潺潺,酷肖瀑布,小溪一泓,盈盈碧流。 循溪西行,可径通东便门。都城少水,得此已擅胜名,故当佳节良辰, 丽姝三四,轻棹瓜艇,丛芦杂树间,往来如梭。映波美睐,接翠艳黛。 范大夫五湖泛西子,乐亦不是过矣。每届二月二日,文场少林,太狮 少狮,于此会集。闸下水深数仞,窥不及底,游者辄凭桥栏,下掷钱 物,附近居民,窜入急流,取原物归,藉博赏资。业此者多十龄左右 之小儿,都人称之为「水虾子,」,虽有绝技,意殊无取。而中元之夕, 月光大好,则雾縠披躯,茉莉堆鬓,脂粉狼藉,履舄杂沓。凭栏俯瞰, 闸波漾天,月如串珠,足媲芦沟晓景,然一年一度,转瞬即逝,以是趋者争先,唯恐或后。迨宵阑月斜,凉侵芳肌,冒露言归,蹄痕碎月, 柔意弥爽,雅怀滋适矣。二闸在东便门外十余里,一水可通,早年盛时,凡好排场之阔大 爷们,常于东便门外包一大船,邀集友人为荡舟之游,并于城内著名 饭庄,预叫酒菜,送至船上,主客就船上猜拳行令,消夏纳凉,其乐 陶陶。由东便门外解缆缓缓而行,至二闸为止。日落返城,当时如此 者诚数见不鲜,此外如无力包船,亦可随意搭乘散船,放至二闸,据 闻刻下包船一只,代价一元即可,至随意搭乘放船,则尤为低廉。又 二闸游玩时,虽名为旧历六月初一至十五共为十五天,惟自初四五至 初八间之五六天内,游人最伙,一过初十,则游人渐形减少,迨至十 五,则又有一度繁荣,每年如此,不稍变更焉。二闸在游人纷集之十 五天内,该处有落子,小戏,把戏等临时游艺场,落子馆内不少城内 著名坤角前往赶档,因而连带素日专捧鼓姬之有闲阶级,必须前往征 歌点曲,从事捧场,往昔社会经济富裕,此辈挥霍无度,一掷百金或 数十金,视为常事,今则赶往捧场之风,纵未稍变,然挥霍豪兴,多 已远不逮昔矣。又此处小戏,别具风味,所演多民间农村故事,惯看 京腔大戏之戏迷,至偶然变换脑筋,计亦良得。游二闸之妙处,即耳 目所触,俱足以予人清凉之印象,缘由东便门至二闸河中,乘小舟卖 鲜藕与菱角者络绎不绝, 游人就舟中购而食之,颇有清热去暑之效。 另外又有不少深习水性,如俗所谓“水鬼”者,听凭游人投茶碗及其 他物件之类于水中,“水鬼”泅水捞取,捞得之后,交还物主,物主随 便给钱,此类水中游戏,亦颇有趣。每届六月十五夕,二闸一带,必就水中放西瓜灯,与莲花灯等,花样特多,争奇斗胜,美不胜收,而 是夕之游人或乘舟徜佯于河中,或云集品茗于岸上之茶棚以内,赏灯 寻乐,往年盛时,恒通宵达旦,至次晨始行散去,近年则渐渐减色, 求如昔时盛况,不可得矣。 庆丰闸(即二闸)在清末,确乎繁盛,今则渐事凌夷,惟每至中 元盂兰会日, 稍复昔况。数日前,曾偕友数人,自东便门外包一板 船,计值四角,酒资在外,另有搭载乘客者,则人仅需铜元二十枚, 亦云贱矣。其水上泛腥臭之味,刺鼻塞腭。问之舟人,则曰:「此地距 羊肠作坊特近,假水每日湔涤羊肠,」故秽成「不乃羹。」放流而东, 经苇塘数,丛碧袅袅,红日为之失焰。傍岸亦多大户园林,足使见之 者生隐心焉。其最佳者,则往往自丛苇中飞出小鸟,色似炎洲翠雀, 通身作豆瓣绿色。途中舟人互答。与水石声相映。有地名三块板者, 水势较大,舟人则遣其子升岸牵缆以助行。比及抵目的地。蹑衣登岸, 其陂陀湿荫,绿苔滑笏,蹴之几易失堕。沿河两岸,昔有茶棚,今则 仅一二人家,代瀹苦茗,间有小贩以「炸豆腐」「茶鸡子」等求售,然 来此者,皆目眈于水,无暇计其陋也。今岁平中亢旱,故水势稍减, 然奔涛骇浪,作暗黝色,油油然仿佛有光,而珠沫���流,似无数小细 银蛇,浮蹿其中,或连绦卷绣,倒排激迸寒星。其声澎湃,如不相让, 而故作击撞也。儿时见戏装中蟒衣,其下摆之「海水江涯,」初以为 不过匠人刀尺之工耳,今观二闸,始知有此。然二闸不过一小口,若 海洋巨港,更复如何。故此生行我观水之兴者,实自二闸始焉。最妙 者,此地之幼童,大者十四五,小者五七龄,裸身不着寸缕,色棕如外人,每见游人,则俯掌乞钱,然钱必掷于水中,此辈则疾投直下, 利如分水之犀,不须臾即手一小铜元浮出水面,辗齿作鸬鹚笑。此技 西绅亦乐观之。其崖上有老榆一株,枝挺已干,而仍有拿云捧日之概, 怒出如鬼臂。幼童无事则缘树而升,入水时或作虚空筋斗,其疾其险, 更非如美人鱼之专以粉鳍霜鳞诱人者比焉。闸前竚立移时,目为之眩。 若非赶快移开,几乎去寻「水仙王」矣。考宸垣志略中,明徐阶曾有 诗谓「水深秋气入,树密雨声多」云云。则知雅士确亦曾经,惟在清 末则一变而为斗闹之场。有野茶馆曰大花障者,邀鼓妓等演莲花落, 纨绔与无赖争风,卒酿人命,为巡城御史一度奏请驱逐并禁止游艇后, 有人辇金运动,卒复原状。其前则下坎有灵官庙,中有媱尼如妙光者 流,号曰广慧,勾引良家妇女,为某御史访实严惩,平剧有灵官庙一 出,分注曰「铡广姑子,」后旦角朱琴心,从王蕙芳处得此本,易名曰 大慈庵。虽末场有「虎头金铡」之彩切,实则清制自腰斩学政俞鸿图 后,即免此刑。剧中不无劝惩,未 可以真确目之。此皆二闸之故事, 实为胜地贻羞。若其在中元日放河灯,从前尚多本地商董,今则多外 人为之。其洋兵等,先期包船一空,至日则酣饮欢呼,通宵达旦,而 水上红蕖绿叶,从银烛辉煌所窥见者,亦半属「鬼」面。舟子引以为 利,年年切盼若云霓焉。(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畿民家,羡慕内官富贵,私自阉割幼男,以求收用,亦有无籍 子弟,已婚而自阉者。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小炉匠注云:挑担,前箱上夹铜铁丝片,中匣藏各种家 具,旁挂弓钻等物,后带风箱、炉、上架悬小铜钲,铜坠,行则自击, 俗以多用其锔碗,盖谓之锔碗的(见工艺条)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