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1号社,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地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西端入口 。
白帝城拥有多座城门,发现的有东门、小北门、大北门、皇殿台瓮城门(桑閤门)、小西门、西门等。东、西城门靠近长江。白帝城筑造是在历代筑城基础上增补及修建而成,白帝城存在城套城、城压城的现象,南宋宋元战争山城则是城连城、城中城、城外城的防御体系,具有强烈的军事堡垒特征 。
2006年5月25日,白帝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2022年1月,白帝城被列入重庆首批历史名园名单。

位于北京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西倚宫墙,东与符望阁相望。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凝晖堂而建。
轩广三间,前出廊。覆歇山卷棚顶,绿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轩内隔为三室,南称得闲室,北为佛堂。室内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馆。
轩前东南侧横亘一道以彩色石片贴面的短垣,北侧则以游廊东与符望阁相接,将玉粹轩前隔出自成一体的小院。轩南与石山相连,有蹬道可达山顶。
十笏园(Shihuyuan Garden),又名丁家花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49号,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非常少,时人喻之为“十个笏板”,故得名“十笏园”。
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形,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园内的主要建筑砚香楼,始建于明代,三开间,二层楼,墙壁上嵌有郑板桥、金农等书画家的真迹碑刻90余方,是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特色的园林之一 。
1988年,十笏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昌庙是州城内中心文物景点,它西接西门城楼城墙、洗马池旧址、象牙山烈士塔、叶挺囚居旧址;南接南门古城楼城墙及武圣宫、巴王墓遗址;东与五峰连珠塔隔清江相望,清江自祠下瑞狮崖蜿蜓而过,与柿子坝三义宫、薛家巷、四维街、中山路等古色古香的街巷民居相映成趣;北与白衣庵、问月亭遗址遥遥相望,从而构成了以文昌庙为中心的老城文物分布网络。藏语称“尤拉康”,始建于明代后期(1590-1600年之间),位于县城西部6公里处河西乡下排村西侧山坪台根,北距黄河1000米,庙宇建筑依山傍水,坐西朝东,居高临下,可望贵德三河风米。庙前暖泉河萦绕北流,又有下排、格尔加、刘屯等村社庄院、农田、树林为屏。
长春仙馆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本景位于正大光明殿之西,茹古涵今之南。南邻园墙,四围山环水绕,是一处园中园式的建筑风景群。
长春仙馆西边为绿荫轩、丽景轩、春好轩。长春仙馆岛的西岸还建有御膳房、御茶房、御药房、太监值班房等。
长春仙馆正北跨溪建有亭桥一座,名曰“鸣玉溪”。
静怡轩,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三卷勾连搭式屋顶,周围廊,前檐出抱厦三间,左右有游廊与前矮垣相接,自成体系。西侧游廊在这里既作为静怡轩院的西院墙,又辟垂花门与花园相连,使静怡轩作为建福宫的寝宫,既不能离开轴线,又与花园相连。这种宫苑相间的布局手法,在此运用的十分得当。
端凝殿,附属于故宫乾清宫内的一座建筑物。
濂溪乐处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本景是圆明园中面积最大的园中之园。园中心是一个被湖面和小溪所围绕的大岛,岛略偏西北,东南水面较广,湖四周被山环绕团团围住,山水连成一片。
茹古涵今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茹古涵今亦总称韶景轩,位于九洲清晏西侧,东临后湖,占地 90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3300 平方米 。
该景为皇帝冬季读书之地。四周宽敞清幽,一直是清朝皇帝与大臣谈古论今、吟诗作画的地方。茹古涵今景区内还收藏大量清朝历代皇帝及大臣们的书画原件。
清溪书屋是康熙皇帝的寝宫,周边有观澜榭、集凤轩、疏峰、太朴等环湖景点,十分舒适宜人。
静明园十六景 其十三 镜影涵虚
铜龟,该藏品铜龟长30厘米,重15公斤。龟作昂首爬行状,神态悠然。眼平视,口微张,前足略短,后足用力蹬地,尾作锥形,龟背甲饰多钟形状的多边回形纹。
清官署名。属内属府。掌宫内备办饮食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务。所属机构有膳房、茶房、肉房及乾肉房,膳房、茶房各有银器库,设总理事务大臣,无定员,所属有尚膳正、尚膳副、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尚茶及主事、笔贴式等。而在故宫中,“御茶膳房”位于太和殿东侧。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增建的一所佛楼。这是建福宫及其花园自乾隆七年始建后最后建成的一座建筑。楼进深一间,面阔七间,上下二层,楼梯设在东侧,供上下,楼内曾供有佛像若干尊。
宜芸馆在颐和园玉澜堂后。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时(1875-1908)重修。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
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亭下悬崖峭壁,洞谷幽深。登临亭内,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显要,加之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又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北宋著名书院之一。白鹿洞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星子县北)。南唐升元间因洞建学馆,置田以给诸生,时称“庐山国学”。宋太宗时诏赐《九经》,称“白鹿洞国库”。真宗咸平五年(1002)重修,仁宗皇祐五年(1053)扩建,称“白鹿洞之书堂”。自唐至北宋初,不少名人在庐山隐居并任教,后渐废圮。南宋朱熹主持南康军(治今星子)期间(1179—1181)再次重修,请皇帝赐书、题额,并延师、置书、招收生徒;又亲自制定《白鹿洞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教条》),提出“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宗旨及“为学”、“修身”、“处事”、“接物”四要目。每一要目均有具体规定:“为学之序: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上述学规后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教规,元、明、清三代的书院也共同遵循,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有重大影响。此书院至明清仍存。(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寿峰寺位于大营镇李坪村后窑,是原豫西军工处兵工厂一分厂旧址。寺院石碑记载,于清朝康熙和清朝道光25年两次重修。寺院创建时间无从考证。
于2012年9月13日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撷芳亭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东南隅。其北侧为抑斋,抑斋西侧有游廊相接,游廊西延,转而向南,围成小院,自成一体。游廊转角处建一亭,名矩亭。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
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