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养云轩意为“养蓄云气之轩”。养云轩是颐和园中现存不多的乾隆时期的建筑,位于乐寿堂以西,排云殿以东,长廊以北。为一所四合院,正殿五楹,东厢房名“随香”,西厢房为“含绿”。是随慈禧来园时嫔纪、命妇、格格的休息之所。慈禧的女画师缪素筠曾住于此。养云轩门前有莲塘,俗称葫芦湖,上架一孔汉白玉石拱桥。过桥即是长廊。轩东有叠石洞穴及天桥通往乐寿堂的西花园扬仁风。
铜龟,该藏品铜龟长30厘米,重15公斤。龟作昂首爬行状,神态悠然。眼平视,口微张,前足略短,后足用力蹬地,尾作锥形,龟背甲饰多钟形状的多边回形纹。
西二长街北端的百子门,斜对着重华宫的正门重华门。前院正殿为崇敬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正中接抱厦3间,为改建后所添。明间开门,古钱纹棂花槅扇门4扇,其余为槛窗。殿内正中悬弘历为和硕宝亲王时亲笔书匾额“乐善堂”。联曰'圣光昭,敬诚常自勉;天伦敦叙,忠孝在躬行'。这是乾隆皇帝自拟的、由大臣张廷玉敬书的。乾隆皇帝即位前的诗集,就定名为'乐善堂'集。崇敬殿原为乾隆作皇子时的居所,乾隆五年扩建。
殿中台上设宝座,座前另配紫檀脚踏一只,风格与宝座相同。座后为三扇屏风,两侧为宫扇、香几、香筒等,香几上承太平有象和甪端各一对。东西暖阁供奉佛像,东暖阁悬挂着康熙皇帝书写的'意叶心香'匾。
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
善化寺(Shanhua Temple),俗称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予以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名善化寺。 
善化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1154年)所建普贤阁。善化寺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
净觉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玉田县城东南偏北22公里处,杨家套乡蛮子营村东,还乡河与沙流河交汇处。占地18540平方米。被称为“京东第一寺”。
2020年2月,为了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敬,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向全市旅游景区发出倡议,对全国所有医务工作者实行免费参观游览政策。
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叫“上书房”,康熙时候的上书房设在畅春园“无逸斋”,就是避免他的子孙贪玩,要无逸,不要闲着,不要贪玩,不要贪图享乐。
森玉笏是一个地名,位于香山寺西北方向。从香山寺往西北方向攀登,经白松亭、弘光寺(仿朝鲜金刚山毗卢阁圆殿建造)和阆风亭便可到达。
广储司是康熙十六年(1677)设立的清内务府所属机构,下设银、皮、瓷、缎、衣、茶六库,掌其出纳。
中正殿,清宫佛堂名,为清朝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大火,殃及该殿,仅存遗址。2012年12月4日中正殿遗址复建工程竣工。
欢喜园墙外有一山峰,山腰处,凸出两块巨石,状如蟾蜍,乾隆命名为“蟾蜍峰”,是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苏州街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抚辰殿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属于建福宫的前殿,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蓝琉璃瓦顶黄琉璃瓦剪边,前后带廊,后廊左右接抄手游廊与建福宫相连,构成一进封闭的院落。
福宜斋、萱寿堂:寿安宫后面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假山,假山的东西两侧各有三开间小殿,其中东侧小殿称“福宜斋”,西侧小殿称“萱寿堂”。
寿峰寺位于大营镇李坪村后窑,是原豫西军工处兵工厂一分厂旧址。寺院石碑记载,于清朝康熙和清朝道光25年两次重修。寺院创建时间无从考证。
于2012年9月13日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钦定编纂书籍校勘装潢的地方
灵岳寺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北部5公里的白铁山上。灵岳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灵岳寺传说先有寺后有斋堂城。辽代时重建。元年(1239年)、至正年间、清康熙22年(1683年)、雍正11年(1733年)四次重修。2003年被列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岳寺的寺院处于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其朝向为南,在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和释迦佛殿。寺的南部山门两侧为钟鼓楼遗址。其中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建筑设计极为巧妙。在殿内供奉着四天王、韦陀及接引佛塑像。释迦佛殿,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面积达100余平方米。檐下双昂五踩斗拱,拱眼壁为彩绘佛像。殿内原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萨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可惜佛像在1954年被拆毁。寺内现存至元三十年(1293)《重修灵岳寺记》碑以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灵岳禅林碑记》。
豫园(Yu Garden)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 ,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
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 
豫园在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