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在颐和园长廊最西头的北侧,临近古石舫的地方,有一座典雅别致的小庭院,名为“石丈亭”,平面呈“门”字型。 
千佛庵又名小西天,位于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千佛庵寺院依山叠造,构思巧妙,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地尽其用,浑然一体,特别是大雄殿宝殿内满堂木骨泥质悬塑艺术,贴金敷彩,金碧辉煌,精巧玲珑,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仅大雄殿宝殿的彩塑精品就占全省明清彩塑作品的4%以上,而这些佳作仅塑于面积只有169.6平方米的小殿堂内,堪称佛教彩塑艺术之瑰宝。千佛庵寺院的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1996年小西天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经临汾市宗教部门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位于传心殿后,为贮放祝版之地。
留园,曾名“东园”、“寒碧山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路338号,南临留园路,北至半边街,东邻市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西为绣花弄,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始建,其后多有荒废易主,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其后不断修缮整治。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留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1961年3月4日,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山、留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紫禁城内的一处亭子,位于中正殿与宝华殿月台的中间,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建筑·北面正对中正殿正门,南面与宝华殿后抱厦相望,平面呈四方形,但每面各出抱厦·其平面结构与佛教曼陀罗的结构一致·1924年香云亭与中正殿同毁于火之后,这座美丽建筑的真实面目已经无人得见·由于资料缺乏,对它的研究一直没有明显的进展。
斋座北面南,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两次间为支摘窗。位育斋前有鱼池一座,中跨拱桥,桥上建有一亭曰澄瑞。
清雍正时此斋曾作为佛堂。
位育斋位于御花园内西北,明代建,初名对育轩,嘉靖年间曾更名玉芳轩,清代改称今名。
斋座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两次间为支摘窗。位育斋前有鱼池一座,中跨拱桥,桥上建有一亭曰澄瑞。
清雍正时此斋曾作为佛堂。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
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司马懿在渭河两岸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汉中的定军山下。
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
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
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
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1996年,诸葛亮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明园十六景 其六 绣壁诗态
翠微亭有四座,一座在宋代江南东路的池州州府秋浦县(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南边的齐山上,一座翠微亭在杭州西子湖畔飞来峰半山腰,第三座翠微亭原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位于北京的香山公园内,第四座位于南通狼山。

涿州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京畿天下第一州古城北关,横跨拒马河上,古时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皇帝出京御道之冲要,乃督亢膏腴,幽燕沃壤之京南形胜所在。其桥因拱跨度大,造型优美,长如玉带,远望又恰似一条彩虹横贯两岸,故有“拒马长虹”之美誉,位列涿州八景之一。
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初名曰“拒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年)修葺,天启六年(1626年)重建,有明一朝,凡六建六毁。明崇祯间,河道南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旧桥南建新桥,改名“永济”。加之引桥,永济桥全长六百二十七米有余,涵洞五十又二,实为天下第一长石拱桥。
静明园十六景 其五 圣因综绘
御书处,原名文书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改名御书处,清代内务府下属机构之一。
大士阁又名四牌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大士阁因过去在阁楼上曾供奉观音大士 而得名。
真觉寺金刚宝座,又称五塔寺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白石桥路五塔寺村24号——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因其形式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真觉寺金刚宝座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释迦得道处伽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而建。 
真觉寺金刚宝座,为高台上建有五塔的佛塔,故称为金刚宝座式塔。真觉寺金刚宝座分为塔座和五塔两部分。塔下部为长方形砖砌拱券结构塔座,即金刚宝座。真觉寺金刚宝座的南北两面正中各开券门一座,通入塔室。真觉寺金刚宝座顶上有一座下方上圆两层檐的琉璃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罩亭顶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标志“蟠龙藻井”。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真觉寺金刚宝座及塔身上遍饰雕刻,整座金刚宝座塔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大型雕刻艺术品。它是中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雕刻艺术最精美的金刚宝座式塔,是中国明代建筑艺术和石雕艺术的代表,是中外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1961年3月4日,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集义殿位于文华门内文华殿西侧,是文华殿的西配殿,与东配殿本仁殿相对应。
观音桥,栖贤谷中段,原名栖贤桥,因桥侧建有观音寺,人们就称观音桥,又因架设于三峡涧上,亦名三峡桥。
观音桥,已有一千年历史。是一单孔石拱桥,桥基立于东西两岸的悬崖上,下临深潭,设计精巧,造型美观,历经近千年风雨,完好无损,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工艺的珍贵遗产,古人赞为“神施鬼设”、“巧夺天工”。
林宅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紫金巷,坐北朝南,西临紫金卷,背依三支街,东近镇明路,西毗邻民居。 在海曙区紫金街30号。清同治年间举人林钟峤、林钟华兄弟俩之住宅。
在畅春园内
普净寺位于中国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史威村南侧,又称南史寺,在侯马、襄汾、新绛三县(市)交界处,占地面积5624平方米,建筑面 积818.77平方米,现存为元明时期建筑群,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西省五台县茹村乡北湾子村附近,为五台山南门道上的巨刹。相传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始建于唐,宋代重修,民国初年又予修葺。寺区古木参天,建筑瑰丽。寺前影壁砖雕精巧,寺内殿堂楼阁皆备,一连五进院落,逐级向上,层迭有致,左右设经楼禅舍,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大雄殿台基高耸,建造富丽。无量殿全部砖构,雕刻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