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北京。元朝国都。原称燕京,曾为辽、金陪都。元初,改燕京为中都。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以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迁都至此。大都,蒙古语为“汗八城”,意为“汗”之城。元大都的营建始于至元四年 (1267),忽必烈接受刘秉忠之建议,在原金中都东北营建新城。至元二十二年 (1285),基本竣工,中都居民迁入大都城,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大都城的建设以忽必烈当年驻跸的太岁山 (今北海琼毕岛) 及周围湖泊太液池为中心,此地原是金中都郊外的大宁离宫,尽管在蒙古军围攻中都时,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但大宁宫得以幸存,故忽必烈以此为基点,建造皇城。太液池东为皇宫,又称大内,即紫禁城的前身,池西为太子宫,又称隆福宫; 北为后妃宫殿,长达20里的围墙围绕皇城,皇城城墙俗称马阑墙。皇城外为外城,外城呈长方形,城墙均为夯土筑成。基部厚达7. 2丈,南北长228丈,东西宽201丈,实测周长57. 2公里。元大都的城市布局体现着《周礼》对帝王都城的设计理想,即 “左祖右社,面朝背市”。皇城以北是商业区,城中南北干道两旁是居民居住区,共分50坊,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元大都是当时东方著名的繁华之城,《马可波罗游记》 中对大都城的繁华有着详尽的描述。大都还是中外文化交往的中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 (今越南)、波斯 (今伊朗) 等中亚及欧洲的商人、使节、教士、科学家都曾前往大都,著名的有马可波罗、约翰·孟德高维诺等。大都的建设中也有阿拉伯、尼泊尔等国工匠的卓越贡献。元大都的兴建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础。(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