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
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  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华严寺 ,位于洪阳镇五公里的水吼村北侧的洪山山颠2 0 0 米高处,在乾隆至民国期间号称“洪寺幽探”为普宁古“八景”之一。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毁于火,当年重建。
燕京八景之一。《日下旧闻考·形胜》: “居庸去北京九十里,在昌平县西北三十里。关之中延袤四十余里,两山夹峙,一水旁流,骑通连驷,车行兼辆。先入南口,过关入北口。关中有峡曰弹琴,道旁有石曰仙枕,两崖峻绝,层峦叠翠。又有石城,横跨东西两山,南北设二门,敌台十二,置军卫以守之。淮南子云,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焉。南眺临军都,亦谓之军都山。以兹山苍翠秀丽,故曰居庸叠翠。”明·杨荣《居庸叠翠》:“群山耸列势峥嵘,日照峰峦积翠明。高出烟霞通绝塞,低徊城阙拥神京。”清·弘历《居庸叠翠》:“断戍颓垣动接连,当时徒说固防边。洗兵玉垒曾无籍,守德金城信不穿。”(来源:中国园林艺术大辞典, 1997-01)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
2022年1月12日起,雍和宫全部网上实名预约购票   。
广济寺,北京著名古寺之一,座落于西城区,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文物巨丰,在国内外佛教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广泛影响。

景山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公园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占地23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 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该处是个小山丘,名"青山"。据传明代兴建紫禁城时,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称。明永乐年间,将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又称大内的"镇山"。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后果园"之称。封建帝王常来此赏花,习箭、饮宴,登山观景,是一座优美的皇家花园。

慈宁宫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也在这里居住过。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皇太后庆寿的大典。
昭仁殿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万寿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清乾隆十六年、光绪二十六年两次重修。光绪初年曾毁于火,之后成为菜圃,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万寿寺作为行宫,连菜圃一起圈入。
万寿寺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5万余件,主要包括历代书法、绘画、碑帖、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官窑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及玺印等。
勤政殿位于香山公园东宫门内,它是乾隆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 [4]  勤政殿景区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楼等组成,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 
勤政殿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殿基。香山公园于2002年在勤政殿原址上进行复建,2003年7月竣工。
勤政殿是香山公园最具皇家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首,殿外牌匾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
天王寺,河南省许昌市天王寺,始建于西汉,兴于南北朝.有大殿,二殿等殿堂,兴盛时期僧房700间,僧人近千。
太液晴波燕京八景之一。《日下旧闻考·形胜》:“太液池在城之右,东瞰琼华岛,而西北南三面极深广。芰荷菱芡,舒红卷翠,鱼跃鸟浮,上下天光,真胜境也。东南有仪天殿,中架长桥以通往来。又有土台,松桧苍苍然,天气清明,日光混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太液晴波,元代谓“太液秋波”,明人亦曰 “晴波”,后改“太液秋风”,乾隆题咏乃曰 “太液晴波”。明·杨荣 《燕山八景图诗·太液晴波》:“太液晴涵一镜开,溶溶漾漾自天来。光浮雪练明金阙,影带晴虹绕玉台。”(来源:中国园林艺术大辞典, 1997-01)
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清内务府在宫内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设于此,称咸安宫官学。清雍正七年(1729)在宫内设官学,原址位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天启年间客氏曾居之。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改建。康熙时废太子允礽曾禁锢于此。雍正六年(1728)奉旨: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七年,咸安宫内修理读书房三所。
今北京。元朝国都。原称燕京,曾为辽、金陪都。元初,改燕京为中都。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以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迁都至此。大都,蒙古语为“汗八城”,意为“汗”之城。元大都的营建始于至元四年 (1267),忽必烈接受刘秉忠之建议,在原金中都东北营建新城。至元二十二年 (1285),基本竣工,中都居民迁入大都城,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大都城的建设以忽必烈当年驻跸的太岁山 (今北海琼毕岛) 及周围湖泊太液池为中心,此地原是金中都郊外的大宁离宫,尽管在蒙古军围攻中都时,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但大宁宫得以幸存,故忽必烈以此为基点,建造皇城。太液池东为皇宫,又称大内,即紫禁城的前身,池西为太子宫,又称隆福宫; 北为后妃宫殿,长达20里的围墙围绕皇城,皇城城墙俗称马阑墙。皇城外为外城,外城呈长方形,城墙均为夯土筑成。基部厚达7. 2丈,南北长228丈,东西宽201丈,实测周长57. 2公里。元大都的城市布局体现着《周礼》对帝王都城的设计理想,即 “左祖右社,面朝背市”。皇城以北是商业区,城中南北干道两旁是居民居住区,共分50坊,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元大都是当时东方著名的繁华之城,《马可波罗游记》 中对大都城的繁华有着详尽的描述。大都还是中外文化交往的中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 (今越南)、波斯 (今伊朗) 等中亚及欧洲的商人、使节、教士、科学家都曾前往大都,著名的有马可波罗、约翰·孟德高维诺等。大都的建设中也有阿拉伯、尼泊尔等国工匠的卓越贡献。元大都的兴建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础。(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