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西山桥,位于建德市乾潭镇梓洲村的西山桥,为南宋时期桥梁,距今已有743年。留有“咸淳岁在乙丑”的题记。
西山桥是一座条石折边单拱桥,全长18米,宽3.7米,高5.5米,拱跨度11米。桥面是用石板铺接而成。拱是以石条用联锁式砌法,桥呈五边形,第边以6根竖向石条上顶2根横向石条为一组,共五组,38根石条构成拱架,然后用青石铺砌而成。
其馆址例由内务府于紫禁城内临时拨给,书成后仍退还内务府。故清代五次纂修会典(清代会典初纂修于康熙二十三年,雍正四年重修,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五年第三次纂修,嘉庆六年至二十三年第四次纂修,光绪十二年至二十五年第五次纂修),其会典馆之馆址并非固定在同一处所。如乾隆会典纂修时之会典馆,后来拨交国史馆使用;光绪会典纂修时之会典馆是在国史馆之北。两者虽然同在东华门内,但具体坐落位置则不同。因属临时机构,会典馆本身无印信,其对外行文是借用内阁典籍厅印信。馆内职官亦都是临时抽调而来,有正副总裁官、总校官、纂修官、详校官、校对官、收掌官及誊录官等,还有为数不少的供事、各色匠役及临时招募绘图人员。其中总裁官照例由大学士等元老重臣兼充,副总裁则是从部院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内选充。会典的纂修官与其他修书各馆有所不同,一般修书馆的纂修官大都以翰詹官为主,而会典主要是记述各部院衙门的典章制度,部院官员对此比较熟悉,因此历来会典的纂修官均是以部属司员为主, 翰詹为辅。会典馆于所纂会典脱稿后,即逐渐裁减人员,先是纂修、协修各官陆续各回本任,主要留下誊录、校对各官及吏役,待武英殿刊刻完毕,会典馆即正式裁撤。与此同时,皇帝照例要对参与纂修各官进行封赏奖叙。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1年1月,“灵渠”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香岩室原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是洪光寺的一组建筑。位于香山寺西部的洪光寺内,该寺建于明成化元年
建筑物名。位于紫禁城西华门内右翼门之西,武英殿北正中,循墙第四门,东向。前后凡五重, 房四十三间, 原为明代仁智殿旧址,俗所谓白虎殿,即明代大行皇帝梓宫停放处。内务府下属三院七司均各有办公处所。
位于北京故宫西北隅,为寿安宫的第一进院落,旧建筑何时被毁不详,现有建筑为八十年代末期重建。
承德溥仁寺,又称前寺,位于承德市街东的武烈河东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河北承德除了著名的避暑山庄,还有统称为“外八庙”的众多寺庙。而在几十座寺庙中,历史最早的当属溥仁寺。史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给60岁的康熙帝祝寿,蒙古王公奏请朝廷在避暑山庄附近建寺以为瞻礼和膜拜场所,得到康熙帝的恩准,始建溥仁、溥善二寺。其中,溥善寺今已不存。史载,当时蒙古王公们共筹措了白银20万两,用于建造溥仁寺,但康熙帝认为太过铺张,认为10万两足矣。最终,只用了10万两就建成了溥仁寺,余下的银两用于了溥善寺的建设。
绚秋林在香山公园“玉乳泉”西南侧,有四面出轩的单檐十字歇山式方亭一座,亭西侧巨石林立,有乾隆镌题的“叠翠”、“萝屏”、“翠云堆”、“留青”等石刻。
森玉笏是一个地名,位于香山寺西北方向。从香山寺往西北方向攀登,经白松亭、弘光寺(仿朝鲜金刚山毗卢阁圆殿建造)和阆风亭便可到达。
香雾窟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是清静宜园时期二十八景中地理位置最高的一景,因位居半山,此处绿荫掩映,清静优雅,草木芳香弥漫,故被称做香雾窟,意为芳香密布的静室。
千佛阁位于山东省旧平度城东关街东端,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崇祯五年焚毁,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
始建于乾隆年间,到上世纪30年代,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在遗址上改建私人别墅,并更名为芙蓉馆。现存的芙蓉馆呈曲尺形状,由五间正房和四间西厢房组成。院中有一眼泉水井,名曰“涌鳌”,已干涸。现存的芙蓉馆呈曲尺形状,由五间正房和四间西厢房组成。院中有一眼泉水井,名曰“涌鳌”,已干涸。
位于畅春园内。
碧琳馆为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巧玲珑的建筑,馆前叠石种植竹、桧,有“咫尺间,缥缈蓬壶趣”之意境。
小东门又名“内治门”,是清代盛京城九门之一。位于四平路(今中街路)东端。
协和门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顺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延及左、右顺门,翌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称会极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三殿火灾”,殃及会极门,至天启年间才重建。清顺治初年重修并改称今名。
静明园十六景 其二 芙蓉晴照
殊像寺,位于山西省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
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
位于御花园西南,始建于明代,称乐志斋,清代改今名。 斋为两层楼阁式,原为7间,座西面东。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平面呈凹形,前出月台1座。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月台面改墁金砖。道光时亦曾修葺。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前檐出廊,下层东面明间开门,次间及南北转角3间均为支摘窗。 楼上正中悬康熙帝御笔匾:“飞龙在天”。楼下正中悬匾“居敬存诚”,北楼下东向匾曰:“悦心颐神”。 斋前叠石环抱,曾有曲流馆,后拆除。清嘉庆、道光两帝时常来此斋。逊帝溥仪的英文教师曾在此居住。这位英文老师是苏格兰人,中文名字叫庄士敦。他是一个中国通,中国话也讲的非常流利。在电影《末代皇帝》中,就有这位英文教师的镜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自己念书厌烦的时候,庄士敦能循循善诱,“讲些山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掌故。”他称赞庄士敦是自己的又一个灵魂。因此,溥仪特意把这养性斋,赏赐给庄士敦当书房兼卧室。当然,溥仪学习英文就也在这里了。
东配殿曰“葆中殿”,殿内额曰“古香斋”,曾收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