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月坛又称夕月坛,是古代汉族人民祭月的场所。早在周代,即已有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制。仅存的月坛地处北京城西,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是北京九坛八庙之一,到民国初年废弃。一般称“月坛”即指此地。
月坛位于北京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该坛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内棂星门四,东门外为瘗池,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神库,西南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为钟楼、遗官房。外天门二座;东天门外北为礼神坊。月坛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象征着白色的月亮。
明清北京月坛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以西,月坛北街以南,与其南部的仿古园林组成月坛公园。在明清文献中提及的坛内主要建筑,除祭坛坛台和内坛坛墙被拆毁外,其余如钟楼、天门、具服殿、神库等古建筑尚存。
1955年将其辟为公园,以供人们休息娱乐。经多年营建后,月坛公园的面积大为扩展。整个公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园以红砖绿瓦的古建筑和规则式的道路为特征,这里也就是明清时期的月坛。南园是新辟的游览区,以山石水池、迂回曲折的园路,组成一个自然山水园的格局。其设计建造以“月”为主题,园之名也取为“邀月园”。邀月园中部有一组小院,取“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意而名“天香院”。
2006年5月25日,月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
轩明间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东为3扇支摘窗,与乐寿堂隔窗相望。后檐皆为支摘窗,窗外为假山。西次间西墙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纹为窗棂,疏密相间,雕刻精细。透过西窗,可观赏窗外玲珑的假山与翠竹青松。
三友轩的装修题材与轩外的种植物相统一,内外呼应,渲染突出了建筑主题。
延寿堂,位于故宫慈宁花园内西侧,吉云楼以南,紧邻花园西墙,东与含清斋相对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史料记载,延寿堂与含清斋同时修建,含清斋亦为乾隆皇帝侍奉太后或丁忧守制之用;延寿堂亦为太后嫔妃们疗养、游憩之处,皇上及后妃有恙,即招太医于延寿堂望闻问切、开方奉药。
斋宫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的处所,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
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康熙后期,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斗争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于清雍正九年(1731)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
菜园,就是种蔬菜的园子,也叫菜园子。  一般农村居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家里很少有大片空地,但是也可以在阳台、庭院、窗台和室内、天台等地方开辟一个小小的菜园供家人食用。
銮仪卫,总部位于紫禁城东南角楼处,清朝銮仪卫是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设置于皇宫的中央机构。銮仪卫总管大臣为正一品武官(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局长),职责非常重大,负责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皇帝的保卫工作,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具体负责的是銮仪卫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等严密的管理保驾事务的系统。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同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国史馆,官署名,是中华民国时期政府的最高史政机关,这里拥有珍贵齐全的国家史料信息,可分为清史、中华民国史、人物传记史料、学术论文集及史料重刊等九个类别,并设有史料阅览及图书期刊空间供民众前往阅览。
清时属翰林院,最早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设于东华门内,掌监修《明史》、清史,有总裁、清文总校、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
柳桥,古称柳塘,位于城厢区顶墩村,距市区约1公里,三面临河,古时候沿岸植柳,间栽荔枝。
宁寿宫区位于紫禁城内外东路,占据了大内东北部一大块长方形的院落。明代时这里只有稀疏的几座宫殿,是供太后、太妃养老的宫区。到了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了让皇太后颐养天年,于康熙二十二年建造了宁寿宫。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花了5年的时间,扩建,改造了宁寿宫,便形成如今大家看到的格局。
宁寿宫是紫禁城的城中之城,乾隆改造后的宁寿宫建筑群,宛如紫禁城的缩影,也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部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规制分别仿紫禁城中路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宁寿宫的后部又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和已毁的北三所,东路有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佛日楼,其中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其建筑宏丽,全称为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西路就是俗称“乾隆花园”的宁寿宫花园,主要有古华轩、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是公认的宫中苑精品。
2019年1月,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二期改陈项目完工,大幅提升了陈列展览效果,计划于2019年春节前正式向公众开放。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北京市西北郊颐和园内。金、元以来,山称金山、瓮山。明弘治七年(1494),助圣夫人在此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为母祝寿,在圆静寺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改山名为“万寿山”。佛教建筑主要在山前,有佛香阁、智慧海、转轮藏、宝云阁等。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又建在20米高的石台基上,格外宏伟,是颐和园的标志建筑。乾隆修延寿寺时,原计划在此修延寿塔,后敕令改建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七年(1891)依原样重建。“智慧海”为乾隆时建,是一座无梁佛殿,通体由五色琉璃瓦装饰,又名“琉璃阁”。阁内四壁有琉璃佛像一千零八个,正中供观音座像。(来源:佛教大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地坛,又称方泽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公园内,与天坛遥相对应,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一座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地坛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另配有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
1984年5月,地坛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地坛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昭化寺,位於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所在地,格里沙漠左缘,以古朴、典雅的藏式宗教建筑物为主的寺院,主要以大雄宝殿、观音殿等经殿组成,为阿拉善八大寺之一。
昭化寺,现有经殿、房屋、庙仓等一百一十馀间,注册僧徒六十馀名。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香山,北京西山山岭之一,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兴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加筑围墙,名“静宜园”,园内有勤政殿、栖云楼、香山寺等。此地重峦迭嶂,清泉潺潺,花木满山,景色清幽。秋来黄栌叶红,如火如荼,为游人所向往。香山主峰为香炉峰,俗称鬼见愁。登峰顶可饱览香山全景,东望昆明湖、万寿山及玉泉山;西北面可见永定河。河山胜景,气象万千。(来源:中国名胜诗词大辞典, 1993-07)
古代医疗机构名称,太医院名称始于金代,承袭于唐宋的太医署、太医局,以后历代均立有太医院机构,功能与唐朝太医署、宋朝太医局相差较远,且金代,元、明、清各代太医院职能、官位名称、品阶等也略有不同。
娘娘庙位于山东临沂城西北兰山街道庙上村。始建年代不详,北宋景德年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

太庙(the Ancestral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  。

太庙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的三层封闭式庭院,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已划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保护缓冲区内,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
1957年,太庙被北京市文物局列为第一批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太庙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  ,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太和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