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献数据库平台
注册
登录
首页
文献档案
文献专题
关系网络
知识服务
历史人物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历史事件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民风民俗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景观建筑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系统说明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
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社稷坛
社稷坛(Imperial Divine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长安街天安门西侧,面积约360余亩,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
社稷坛与太庙相对,分别位于天安门的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建筑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社稷坛早期是分开设立的,称作太社坛、太稷坛,供奉社神和稷神,后逐渐合而为一,共同祭祀 。
1988年,社稷坛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庭,享有“全真第一丛林”之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及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道教界的全国性机构均曾设立在白云观。在广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着崇高的地位。
皇史宬
皇史宬(huáng shǐ chéng,宬:古代藏书的屋子,后专指皇室藏书的地方。),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
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7月。历时两年建成。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
2019年底,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结束。2020年5月6日,院内拆违工作正式启动。拆违后故宫博物院将对古建进行原貌修复。
重华宫
重华宫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内廷西路西六宫以北,原为明代乾西五所之二所。弘历为皇子时,初居毓庆宫,雍正五年(1727年)成婚后移居乾西二所,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住地赐名“乐善堂”。弘历登基后,此处作为肇祥之地升为宫,名重华。重华之名出自《书·舜典》,孔颖达疏:“此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尧舜乃上古的贤明帝王,舜继尧位,后人以尧天舜日比喻理想的太平盛世。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拟此宫名,意在颂扬乾隆皇帝有舜之德,继位名正言顺,能使国家有尧舜之治。
乾隆晚年时,将他做宝亲王时期曾经住过的重华宫变成了一个小的博物馆。他令人将这里按照从前自己与皇后富察氏一起居住的房间原貌进行布置,周围摆着他未登基时用过的各种生活物品,以及祖父、父亲两代老皇帝赏赐的各种贵重的纪念品。这显示出他幻想时间可以永远停止在那个美好的时代,让他能够长久地缅怀。这是很多普通中国人晚年常常会有却苦于难以实现的冲动,这个时候,这位千古帝王终于彻底变回到了凡人。
雍和宫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
2022年1月12日起,雍和宫全部网上实名预约购票 。
咸安宫
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清内务府在宫内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设于此,称咸安宫官学。清雍正七年(1729)在宫内设官学,原址位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为明代建筑,天启年间客氏曾居之。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改建。康熙时废太子允礽曾禁锢于此。雍正六年(1728)奉旨:咸安宫见在空闲,著设立官学。七年,咸安宫内修理读书房三所。
皇极殿
一指太和殿。皇极殿本名奉天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时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俗称“金銮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奉天殿或皇极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二指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以下所指的即是此宫,而非太和殿。
醇亲王府
醇王府(Prince Chun Mansion[Peifu])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
纳兰明珠
、
永瑆
的宅邸。1872年
醇亲王
奕譞
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醇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新中国建立后,府邸现归
国家宗教事务局
和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
所有;1981年,
醇王府花园
(
宋庆龄故居
)对外开放。
醇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二层后罩楼。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
国子监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八达岭
八达岭,Pa-ta-ling,亦作Badaling,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中的一个山口,位于北京西北60公里处,东经116°65’,北纬40°25’。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长城的精华,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
懋勤殿
懋勤殿,古代汉族宫殿建筑。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南,与端凝殿相对。皇帝常在此读书,批阅奏本及鉴赏书画,今博物院藏书画每有"懋勤殿鉴赏章"。参见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清会典事例.工部.宫殿》。
日坛
日坛,又名朝日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北路6号,占地面积20.62公顷,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
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大明之神)的地点,由北天门、具服殿、西天门、神路、坛台组成。日坛坛台外墙为圆形,台面为方形,遵照”天圆地方“的设计原则。日坛是北京文物古迹五坛之一,也是北京九坛八庙之一。日坛外建有日坛公园 [3] 。
2000年,日坛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日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蓟门烟树
燕京八景之一,元代作 “蓟门飞雨”,明始改 “蓟门烟树”。《日下旧闻考》:“蓟门在旧城西北隅。门之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缥缈,游人行旅,往来其中,多有赋咏。今并废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明 ·蒋一癸 《长安客话》谓 “蓟门烟树”在德胜门外,今早成繁华市区矣。弘历《燕山八景诗》:“十里轻扬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丘。”(来源:中国园林艺术大辞典, 1997-01)
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北京市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 是北京故宫中一座清代皇家藏书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渊阁建成,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文渊阁坐北面南,在建筑规制、建筑功能和理念上,都仿效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即外观看上去重檐两层,实际全阁共有上、中、下三层。文渊阁面宽33米,进深14米,面阔6间。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阁前凿一方池。 文渊阁建筑装饰和油漆彩画以冷色为主, 其建筑结构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对于研究中国清代藏书文化和建筑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961年3月4日,包含文渊阁在内的北京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都江堰市区北5公里幸福镇灵岩山七星岩下,称“灵岩圣灯”,旧为“灌县十景”之一·区别于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刹(济南灵岩寺、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和天台国清寺)中的济南灵岩寺。
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真武庙路 。始建于明代,距今已500多年。真武庙为三进院落,两座大殿,分别供奉真武大帝、碧霞元君。
真武庙,另有四座配殿、两座、两座陪楼以及十几间山房,总建筑面积三千平方米。真武庙是方圆几十钟楼个村庄的中心庙宇,香火极盛,名扬遐迩。因道观很有灵性,且主殿供奉真武大帝,被道教内部誉为北方“小武当”。
建福宫
建福宫是明清宫殿建筑,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清乾隆七年(1742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 建福宫为一南北狭长的院落,东西宽约21m,南北长逾110m。整座院落从建福门起,以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和静怡轩4座重要建筑为核心,依次构成4进庭院。
碧桐书院
碧桐书院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东北角,是一座书房。
碧桐书院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建筑,雍正时期名曰“梧桐院”。碧桐书院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是一处非常清静的地方。碧桐书院是清帝读书、作画的地方,书院周围种植有大量梧桐树。
药王庙
药王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中国历来名医辈出,如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人被不同地区的当地人奉为药王,并设庙祭祀,统称为药王庙。
奉先殿
奉先殿,古代宫殿建筑。位于北京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奉先殿为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
共574条记录  第3页/共29页
首页
«
1
2
3
4
5
6
7
8
...
28
29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