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解州关帝庙(hài zhōu guān dì miào)为武庙之祖,地处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盐池,面对中条。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  
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 
解州关帝庙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关公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2012年,“关圣文化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疫情结束景区开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务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区)凭借有效证件即可免门票游览景区。
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 先农坛 先农,则神农也”引;“坛于田,以祀先农”引。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引)。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
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大觉寺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咸福宫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属于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为后妃所居,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
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虽为后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年间,便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乾隆驾崩后,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同年十月才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

康熙平定三藩后,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下谕设馆编纂《平定三逆方略》,是为方略馆缘起。最初书成即撤。
乾隆十四年(1749)二月对金川用兵结束,奏准重开方略馆,纂修《平定金川方略》后,遂成常设机构。方略馆设有文移、纂修、 誊录及校对4处和书、纸2库。最高官员为总裁,由军机大臣兼任,下设提调官,满汉各2人;收掌官,满汉各2人; 纂修官,满3人、汉6人。除汉纂修1人由翰林院咨送补充外,其余各官皆由军机章京兼充。另设译汉官及校对、供事等,无定额,分别由吏部、内阁及翰林院、詹事府等衙署调充。方略馆除编纂方略外,往往奉旨编修其他书籍,为此,方略馆保存了军机处全部档案,以备随时录用。
乾隆十四年以后,军机处存档中的录副奏折,绝大部分由方略馆供事抄录,以军机处名义的行文亦有由方略馆提调官签发者,以致方略馆渐成专为军机处办事的附属机构。遇有应修方略之时,反要另择办公地点,另调人员承办。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方略馆与军机处同时裁撤。
冰窖是古时人们常用以储冰避暑的窖穴,随着科学的发展,冰箱、空调取代了天然冰的功能,冰窖、天然冰便逐渐消失了。早年天然冰给人带来的清凉世界已经变为历史了。
少林寺,隶属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 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   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其“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入列“洛阳八大景”。但被当代中国人淡忘,而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聆听钟声的游客绝大多数来自东瀛,在这里喜迎新年是不少日本人的神圣愿望。故敲钟时间改为日本新年到来时。 
白马寺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坐北向南,仅2间,硬山式[url]卷棚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饰苏式彩画。前后开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余为槛窗,玻璃屉窗。室内为小佛堂,隔断之上嵌以佛龛。东间有门可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斋前东南隅叠山上有撷芳亭;斋西为矩亭;斋北可至露台。
铜鹤,造功精细,金碧辉煌,富有灵气, 是皇宫中不可缺少的吉祥物。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
月华门,是唐东京洛阳宫城(紫微城)内的宫门之一,在乾元门外的横街之西。隋称西华门,唐初改右延福门,后改月华门。按《旧纪》记载:“天宝二年六月,应天门观灾,延烧至左右廷福门。”因此天宝年间犹名右延福门。
扬州文昌阁位于汶河路、文昌路交叉处,为江苏省扬州市地标建筑。文昌阁,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属于扬州府学建筑群,旧日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扬州府学建筑,已陆续圮毁,现仅存文昌阁,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堂。1605年(明万历33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较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
南堂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又拨银重建,1775年遭火灾后又重建。1900年曾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又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经多次修葺。南堂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寿堂,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
铁佛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从江西省九江市往南驱车环山而上,道边野草青青,仰望可见庐山,似与天相接;近观可赏竹影,时隐时现,如梦如幻。前行仅14公里,便识今日庐山铁佛寺。
龙王庙,位于安溪县参内乡乡区的北部,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庙,又名龙潭庙,旧时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王庙,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龙王庙历史上是官府及民众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 尉尝祷雨于此,诃责道士必求见龙,龙见形示尉。尉还,大雷雨击尉,毙之,故祀于庙旁。对此,史书记载及民间广泛流传着种种传说。明嘉靖《安溪县志》载:“在长泰马坑山(今祜水村马坑角落)后。有三潭,下一潭最深,龙王庙在焉。岁旱祷之,灵应不爽。嘉靖七年二月,旱甚,知县黄怿免冠,率士民祷于潭下,三步一拜,果雨。嘉靖三十一年六月旱,知县汪瑀徒跣祈水路拜,雨辄应。”清乾隆《安溪县志·杂记》在引用《宋志》时称:“参村龙潭庙,方二丈余,侧有大石,遇祷雨时,龟见则旱,蛇见则雨。”又有古书载:“龙潭庙在镇抚东部,水深色碧,若遇大旱,各方面来此祈雨,归未到家,即大雨淋漓,百求百应,无一或爽。”
龙王庙,新编《安溪县志》载:“民国32年(1943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十六日,久旱不雨,田园龟裂,全县受旱378461亩。”相传,县长陈拱北曾率信男到龙潭庙祈雨,大雨滂沱。古人何鲁作有《龙潭致雨》一诗:怪石临潭辟洞空,人言直透海龙宫,若因旱魃来祈雨,只在嘘云顷刻中
启祥宫又称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