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燕雀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北侧,又称前湖,历史上的燕雀湖颇负盛名,为金陵名胜。燕雀湖与玄武湖是南京古代的两大湖泊,两湖以钟山为界。玄武湖在钟山西,称后湖;燕雀湖在钟山南,称前湖。燕雀湖还被称为白荡湖,南朝萧梁时期,始称燕雀湖或太子湖。
燕雀湖古时面积极大,东临钟山脚下,南至明故宫午门一带,西抵解放路,北达后宰门一带,周长约三十里。以钟山为界。玄武湖在钟山北,称后湖;燕雀湖在钟山南,称前湖。
古时的燕雀湖湖边芦苇丛生,各种水鸟常栖息于此,湖水与钟山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雄姿秀景。燕雀湖在元末明初发生巨大变化,明太祖朱元璋为在该地营建南京故宫敕令迁三山,填燕雀,燕雀湖大部分填塞。如今湖的面积不很大,但十分幽静。
銮驾库为清代銮仪卫贮存皇太后仪驾、皇帝法驾卤簿之所。其址在东华门迤南,北设随门房6间,东南临紫禁城墙,西有蜿蜒而过的内金水河,为一独立的院落。院东侧有大库5间,南侧有大库10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内设上下两层。銮驾库内原有大堂3间、小堂3间及办事房、小库班房、档房等,今已无存。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 ,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 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0月29日,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鱼跃鸢飞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该景位于圆明园北区中部,北面不远处就是圆明园大北门。

该景建于雍正时期,是清帝欣赏圆明园北部景区及四周田园风光的绝佳场所。 
上下天光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本景是圆明园较早修建的一组建筑,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建成。上下天光景区的命名来自北宋文豪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的诗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除了“上下天光”之外,“一碧万顷”也被用于命名园中的其他景区。
本景临后湖建两层楼阁,两翼曲桥架湖 , 蜿蜒百尺,并在桥上建有亭、榭。凭栏俯瞰,大有登岳阳楼所见洞庭湖之胜概 , 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连。当年,这里是观赏后湖风光及中秋赏月的佳处。
1860年在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被全部烧毁,今仅存主体建筑基址。
山高水长是圆明园文化遗址,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太平桥,位于四川省南部县平桥乡,霸王坡南麓,紫岩河上,是古代上至保宁府,下至顺庆府的重要桥梁。《南部县志》载:“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太平寺和尚僧正文捐修,僧华林重修。”桥以寺名,1976年改为公路石拱桥。
甘泉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卓山北侧,因寺中甘泉而得名寺内现存千年树龄的银杏古树,足以佐证该寺历史之悠久。
银杏树下,有一块石碑立于明朝万历十五年(1588年),题为《重修龙窝寺碑记》 ,该碑高约四米,为一巨石雕刻制而成,碑文为明朝光禄寺卿贾梦龙所撰,其弟贾梦鲤所书。
碑背面记载着甘泉寺过去的辉煌:拥有良田千顷,寺内僧人逾百,重修时捐资捐助者有数千人之众。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景区从2020年开园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免票。
原在濮塘幽谷庵门前,碑立于明成化十年(1474)。
高五尺七寸,宽二尺六寸,碑额题有“天马山幽谷庵玉乳泉”9字,分3行,字径三寸二分,篆书。碑文为南京礼部侍郎倪谦撰文,共26行,每行49字,字径七分,正书。文中记述玉乳泉发现和开凿的经过。碑背面镌有诗文三首以及捐款者姓名。其中一首署名筠轩道人的诗云:“结庵幽谷已经年,四顾山环水自旋。禅座风清春昼静,松窗雨过俗尘蠲。井穿玉乳通沧海,像饰金光耀碧天。喜有上人敦盛行,征文勒石古今传。”
数百年来,玉乳泉碑经长年风蚀,已有损坏,现存幽谷庵内。
凝晖堂是北京故宫非开放区建福宫西花园建筑群中的一座古建筑。周围有敬胜斋、碧琳馆、延春阁等建筑。各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内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山石树木,虚实得当,堪称融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于一体的佳作。 
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观古朴、庄严,门前雄狮端坐,寺内,殿阁五重,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面积23400平方米。
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
景阳宫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紫禁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是东西六宫中最冷清的院落。
清凉寺位于八大处公园内,证果寺以东,占地面积百亩许。清凉寺早已被毁,其旧址21世纪初是八大处苗圃的所在地。
清凉寺的前身是卢师寺。大典本《顺天府志》引《元一统志》曰:“尸陀林卢禅师寺碑有云,禅师姓卢,隋末唐初巡行沙门也。变化非常,容心罕测。或坐桑干水上泛泛而游,或陟林峦霭中往往而见。冥搜西山得此形胜,乃剪荆棘开道场。安禄山为范阳节度时,有真应寺律师惠颙,袭卢遗迹,敷演宝藏,传续慈灯。预立石室,次于卢坟。
清凉寺,碑文乃范阳节度掌书记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张纳撰,大唐天宝八载十月十五日建寺。西有龙潭,灵物在焉祈祷之地。”该段文字说明,隋末唐初,卢师创建了“卢师寺”。卢师圆寂以后,安葬在卢师山。唐朝天宝八年(749年),惠颙重修了卢师寺。
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卢师寺,改称“大天源延圣寺”。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修该寺,改称“清凉寺”,沿用至今。
承乾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同样也是东六宫之首。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为承乾宫。清沿明旧称。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贞度门毗连许多库房,皇宫内御用器物大都贮藏在这里,因此,这里是宫廷禁地,昼夜都有官兵守护巡查。
汉本房

  又名汉本堂,有侍读学士4人(满、汉各2人),侍读5人(满3人,汉2人)、中书42人(满31人,汉军8人,汉3人),贴写中书16人(都是满员),供事3人。其职掌为收发通本,翻写贴黄及各项应翻为满文之文书,如上谕、碑文、册宝、祝版应译为满文者均属之。故又有翻译房之称。
敬事房是明清时期皇宫(紫禁城)里的机构,隶属内务府,负责管理太监和宫女的事务。
半截塔,位于围场县塔镇村半截塔完小小学校内。坐落在半截塔中学教学楼旁边,距县城37.5公里。 塔基占地面100平方米,塔高40米,塔座为正方形,边长10米,高8米。该塔为空心圆形,系单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塔正面为圆形拱门,用青灰石精细加工,砌筑而成。塔座上砖砌三层,椭圆形塔身。每层正面均留拱门,塔身上端置宝珠形塔顶。
静明园十六景 其十五 云外钟声